扫帚批发,扫帚厂家,竹扫帚价格,笤帚、扫把,环卫竹枝扫帚,天然扫帚定制加工批发,扫把厂家--山东九州扫帚合作社
新闻动态

标签:扫帚

“扫帚村”老手艺传承两百年

新闻来源: 新闻类别: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:2014-03-20 浏览次数:4761

      扫帚尽管不起眼,日子中却离不开它。扎扫帚是一门陈旧的民间工艺,拉、摔、揉、绑……短短几分钟,通过手工人的巧手,看似凌乱的枝条变成了一把把规整美丽的扫帚。文登市高村镇莲花城村有着200多年的扎扫帚传统,近来,记者走近了这个“扫帚村”,见证了一把把扫帚的诞生,也记载下了村里人连续下的老故事。小村庄有200年扎扫帚的前史

  “咱们都出来搬货啦!”11月23日上午8时,一辆满载竹枝毛料的大卡车慢慢驶入莲花城村的西头,村委的大喇叭招待乡民们前去卸车。77岁的乡民时立气和老伴隋忠英推着独轮车来到村西头,和其他连续赶来的乡民将大捆的毛料从车上卸下来。“竹枝毛料都是从浙江运过来,现已提早烤好了,一捆100多块钱。这些都是俺们村扎扫帚的根底资料。”时立气说,村里有200多户人,如今还有四五十户在扎扫帚。

  细细调查莲花城村,记者发现简直家家户户都能看见成捆竹枝竹叶堆成的“小山”。在村东头遇到94岁的乡民孙志兰,他是村里最年长的白叟。“俺们村扎扫帚的前史久喽。”对莲花城村扎扫帚的传统,孙志兰知之甚详。“听老辈人说,俺们村开端是从云南迁到北方的,先是到了陇西,再后来就定居在威海。祖辈人搬迁的一同也带来了扎扫帚的传统手工,算起来村里扎扫帚的时刻至少有200年。”孙志兰说,扎扫帚是村里的重要副业,简直人人都会。“上世纪50年代开端合作化后,乡民会集在生产队扎扫帚,当时分的扫帚组有20多自己。”孙志兰回想道,扫帚一年会集卖一次,多是在打麦子的时分。改革开放后,扎扫帚的活儿就涣散到各家单干了。

  “天阴下雨就都在家扎扫帚,还有秋收后,冬季算是最忙的时分。”孙志兰通知记者,乡民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分,除了服侍庄稼地,即是在家扎扫帚。“曾经莲花城村叫格达村,文登周边的扫帚简直都是从这个村里出去的。赶大集买扫帚的时分,都会先问扫帚是哪儿做的,一说‘格达’两个字,质量姿色那是没的说。”孙志兰笑着说,村里扎扫帚也扎出品牌来了。当年也是由于有扎扫帚的手工,村里的小伙子都很吃香,底子不愁找媳妇。

  扎一把扫帚要十多道工序

  时立气扎扫帚的当地是老大队的旧房子,在这里,记者看到上百捆的竹枝毛料被一层层地摞起来,各种切割好的竹枝铺了一地,简直没有落脚的当地。

  “扎扫帚看似简略,但实际上很考究窍门和经历。”时立气说,从整理毛料开端,劈竹子、在地上扎、绑上麻绳、用竹板夹定型,最终上铁丝,看似简略的工序前前后后也有十多道。

  “扫帚不能扎得太松,不然运用的时分很简单散开,所以扎扫帚的多是男人,要有力气才行。”时立气说。他的老伴隋忠英首要担任劈竹子。记者看到,隋忠英将大的竹枝拣出来,把上面的小枝劈下来,挑出来的竹枝放在一旁。“竹枝劈开后也分左右两头,同一个方向的捆在一同。不一样方向的竹枝环绕方法不一样。”隋忠英说。

  时立气坐在10多公分高的木墩上,双腿略向上曲折,双脚蹬地,地上上有两个绿色的圆弧形标准线。“扎扫帚有固定标准。一把扫帚总长3尺2,前面的扇形是2尺7。”说着时立气从劈好的竹枝里挑出十多根形状类似的,用双手娴熟地在地上拉、揉、绞、编、抓、绑,几个动作干脆利落,恰似在地上作画,看似凌乱的竹毛条很快就有了扫帚的雏形。成型后,只见时立气拿起一个竹夹子夹住扫帚的扇形面,“这是为了定型,不让前面竹枝胀大开了。”他解说说。

  扎扫帚的最终一步即是缠铁丝。“用的铁丝也很有考究,粗的扎不紧,细的简单断,通常都用20号铁丝,直径约在1毫米。每把扫帚需求扎八九道铁丝,这样才干确保健壮经用。”说着,时立气将扎好的扫帚,10把为一捆绑起来,然后分门别类地放在墙角。“老伴劈竹子,我扎扫帚,一上午下来能扎完十多把扫帚。”时立气通知记者。

  扎扫帚的老手工仍然在传承

  “村里除了自己在家做扫帚,还有雇人的作坊。”时立气通知记者,他老伴就曾受雇于一个个体户。时立气从小就触摸扎扫帚这门手工,如今进入冬季,地里的活儿干完了,每天除了三顿饭,他就和老伴扎扫帚。

  “扎扫帚赚的是辛苦钱,只需够勤快就有饭吃。我和老伴一天能扎二十多把扫帚,每把扫帚能挣两块八毛钱,一天算下来能挣五六十块钱。”时立气说,像他这个岁数干不动太重的活儿,这个坐在家里就精干,也不是很累。“村里很多扎扫帚的白叟都是干到80多岁才‘退休’,俺和老伴还有几年时刻呢。”时立气说他喜爱这门手工活儿。

  记者注意到,时立气没有戴手套,粗糙的老手上满是被竹枝戳伤的疤痕。“做扫帚两天就会磨烂一副手套,太糟蹋。其实时刻久了,手也就不疼了。”时立气说。

  据介绍,如今莲花城村扫帚的年加工量在10万把左右,年收入40余万元。客户广泛周边县市,最远卖到江浙一带。“别看如今商场上各式各样的扫帚真不少,但仍是俺们村的这种扫帚最受期待。虽然城里有扫马路的机器,但小的角落里还得人工打扫。听浙江那儿批发毛料的人说,如今毛料还大批出口海外呢。工厂需求,乡民们也需求,这说明咱们扎的旧式扫帚仍是有商场的。”时立气笑着说,村里的传统老手工是能传下去了。